• English
  • 網站地圖
  • 回CONCERT
  • 回STPI
Bg

後疫情時代的學術圖書館

2021.02.23

因應學生和教職員需求,學術圖書館從保存館藏和研究支援的實體空間轉變為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研究和學生資源中心,COVID-19疫情加速了這個改變,學生更仰賴數位資源和線上課程,雖然需求還在,但面對面的參考諮詢和學習皆已暫時中斷。以長期來看,疫情如何改變圖書館提供館藏和服務?會如何改變圖書館工作的本質?本篇文章提供以下六個觀點:

1. 圖書館是實體與虛擬的學生學習活動中心 (Student Success Hub):整合指導、寫作和學習分享中心等服務,強化預約諮詢、監控進度和彙集資料的入口網站以改善各種服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取完成課程所需要的支援。

2. 複合式課程和服務:圖書館同時提供研究諮詢、教學講習和程式設計等實體和線上課程,學生可以依需求選修,為增加獲取率與便利性,內容會分享在課程管理系統並告知讀者,也會以機構典藏形式保存,以地點和時間上便利性的優勢,提供不同學習方式來吸引學生參加。

3. 將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數位化成為首項任務:學術圖書館最獨特和珍貴的資料都儲存在特色館藏中,包括善本、個人或機構稀有手稿珍藏等,不論是數位化、抄本或運用3-D科技掃描等技術,讓全球的學者都能獲取這些資料,但數位化這些龐大特藏所需要的人力、時間和經費卻令人怯步,但在疫情影響下,能獲取資料遠比保存資料重要,數位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目前科技的進步也會推動這些數位化計畫的進行。

4. 協同創造力:圖書館成為學生完成課程專案的必去地點,尤其隨著實驗性學習和手作課程的增加,學生的創造力、合作、溝通和批判性思考等技能對未來在職場上的表現有很大的助益。無論實體或虛擬,圖書館應發展成為全方位的學生專案支援網路,能提供學術成果儲存、分享和出版的平台。

5. 圖書館整合校園可用空間:學術圖書館一直致力提供學生和教職員足夠的研習和專案空間,但疫情影響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也讓這項挑戰更加嚴峻,因此整合校園其它研習空間,由圖書館管理與組織這個網路,協調相關技術、設備和支援服務,讓整體營運更有效率。

6. 新型態工作方式:疫情迫使民眾居家上班,會議軟體如Zoom, Teams和Google Workplace的使用更加普遍,功能也更強大,研究者和圖書館員不需見面即可交換訊息,進行實驗、分享文獻及出版研究成果,這些工作型態的改變能否促使圖書館建立新規範與準則以因應更多元化的工作?對未來跨機構和聯盟的合作,圖書館是否更能發揮其影響力?這些在疫情下更顯現其重要性。

目前還很難去預言學術圖書館在後疫情時代會如何改變,但確定的是圖書館會持續成長及改變以因應讀者的需求,也提供一個機會讓圖書館去思考新型態的服務,透過開發新系統與合作,不論是實體或虛擬形式,連結學生和教職員,確保圖書館成為整個學術生態環境的核心。

閱讀全文- Visions of Success: Academic Libraries in a Post COVID-19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