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預印本(公開在線上,未經審查的手稿)是生物醫學研究人員與同事快速分享可能有助於遏制該疾病的發現的重要場所。同時,科學家擔心是否以及如何負責任地將未經審查的發現傳達給急需訊息的公眾。
最近的兩項研究證實,即使在閱讀預印本研究結果的新聞文章並承認這些研究結果未經審查(這是媒體組織在疫情期間對某些報導採用的做法)後,許多非專業讀者仍不明白預印本與期刊文章有何不同。並被告知研究結果來自預印本並不影響讀者對其的可信度。
兩項研究的合著者、社會科學評論家 Alice Fleerackers 強調,新的分析並沒有質疑預印本的價值,預印本仍然是科學家在研究結果發表在期刊之前與同儕快速分享結果的方式。大學的科學家。她說:“大量的預印本都很好。” “有些文章可以說比許多期刊文章都要好。”
然而,Hagen大學社會心理學家Tobias Wingen所說:“隨著預印本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了解非科學家是否能夠理解這一概念至關重要。” Wingen補充道,Fleerackers 的研究結果“既有趣又令人擔憂”,他進行過類似的研究,但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在 Fleerackers 的一項研究中,邀請 1702 名美國成年人閱讀描述預印本研究結果的真實新聞文章的修改版本;例如,其中一篇討論新冠病毒「超級傳播者」事件。兩篇原始新聞文章均提到該研究是預印本,其中一篇提供定義: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為進行實驗,研究團隊對每篇新聞文章都創建修改版本。研究人員要求一些調查受訪者閱讀包含預印本定義的版本,包括其研究結果尚未經過同行評審或在科學期刊上發表。另一組則獲得不同版本的新聞文章,研究人員從中刪除所有對預印本的引用。然後,兩組都被問及有關所報導研究的問題,以及最後一個開放式問題:“當你在一篇科學新聞文章中看到‘預印本’一詞時,你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總體而言,只有大約 30% 的受訪者對預印本的定義與學者的定義一致,即它們未經獨立專家審查、“初步”或“不確定”,作者在2024 年 10 月的《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中報告指出。
在另一項研究中,團隊也探討讀者是否認為預印本內容值得信賴。他們向 415 名美國成年人提供幾版介紹 COVID-19 疫苗預印本的新聞文章。原始版本稱該文章基於未經外部專家評估的預印本。修改後的版本描述研究結果,但沒有提到研究是預印本。另一個版本則保留預印本的解釋,並添加強調語言,以減少或消除對研究結果的模糊性。隨後,研究小組使用標準化量表來衡量受訪者對科學家和報告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僅僅提到這項研究是預先印好的並沒有什麼差別;由Georgia大學社會科學家Chelsea Ratcliff 領導的研究小組在 2024 年 4 月出版的《Health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告稱,被告知這一訊息的受訪者認為研究結果與未被告知的群體一樣可信。但含糊其辭的語言降低可信度。 (研究小組推測,有關 COVID-19 的陰謀論可能使讀者特別「厭惡模稜兩可」。)Wingen 及其同事的另一項研究也表明,對預印本提供更長的定義往往會讓讀者以更懷疑論。
無論科學發現是出現在預印本還是同行評審的期刊文章中,Fleerackers 都鼓勵描述研究的不確定性以及研究是否經過獨立審查。其他團隊的研究表明,這種透明度可以讓讀者和觀眾認為新聞報導和接受採訪的科學家更可信,至少在除新冠肺炎以外的話題上是如此。但在 2020 年初發布的有關 COVID-19 預印本的新聞文章中,只有大約一半承認它們未經審查或未經證實。
「如果科學傳播者和記者能夠開始讓公眾了解同儕審查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我會很高興,」Fleerackers 說,「更廣泛地說,了解科學如何運作良好,如何運作不良,這樣人們可以自己做出決定。